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规定: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得有双重身份。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不得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关系。
也就是说:咨询师不能既是来访者的咨询师,同时又是来访者的亲戚、同事、朋友等等。如果亲戚、同事、朋友等熟人来做咨询,咨询师不能接待,只能把他转介给其他的咨询师。
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: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后,只能做咨询,不得再与其建立商业、合作、朋友、恋人等其它的关系。咨询结束,咨询关系就截止,不能再有其它的关系。
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?很多人表示不理解。下面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。
首先,如果来访者与咨询师相互认识,那么过往的交往和关系,会影响咨询效果。
如果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是熟人,那么过往的交往会给咨询效果带来影响。心理咨询师很容易对来访者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,这样会影响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的判断力。
如果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是熟人,他们之间的特殊情感关系、利益关系以及社会关系,可能会在主观上影响心理咨询师的心态和取向,而导致心理咨询目标偏离轨道。
其次,如果来访者与咨询师相互认识,那么来访者的真实想法,会成为他们之间的“绊脚石”。来访者可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心里话,在陌生的咨询师面前吐露,相对来说会轻松点、心理负担会更小。这样更有利于咨询关系的推进。
如果来访者对熟悉的咨询师,吐露了心里的真实想法。那么下次再回到生活,在咨询师面前,来访者会有一种被透视的感觉。就像是脱光了衣服,站在咨询师面前的感觉。这样会给他们原有的关系带来影响。
如果来访者在面对熟悉的咨询师时,无法吐露心声。他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所隐瞒,或者是用谎言进行掩盖。那么就会误导咨询师,咨询也达不到效果。
因为咨询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有效配合,如果来访者不配合,咨询只能是浪费时间。
再次,如果来访者与咨询师,在咨询关系以外建立新的关系,容易给来访者带来伤害。
在好的、有效的咨询关系里,来访者通常会对咨询师有高度的信任感,并有一定的依靠感。
如果他们在咨询关系之外,发展其它的关系。那么有可能导致来访者的依靠发展为依赖,甚至会发展成为依恋。
这样轻则会影响来访者的人格独立,重则会让来访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里不能自拔。
如果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,在咨询之外进行交往。小部分道德感低下的咨询师,可能会利用咨询优势和便利,伤害来访者。
版权所有 © 2022 青岛安宁心理医院
备案号:鲁ICP备15035831号-6